如果说之前顾晨涵还只是犹豫,但听到这终于下定了决心,孔兴胜说的办法的确可行。这一来一回,不仅能治理好柳国,对大周也大有益处。
诗中有云商人重利轻别离,虽然顾晨涵不至于厌恶商人,但自小身边人的耳濡目染,对商人也不算看重。但自从她离开京城,到了济州之后,无论是最初的方芙,还是面前的孔兴胜,都再用自己的行动告诉顾晨涵商人对一个国家的重要。
“好,就照你说的办。”
京城,御书房内,李太傅站在房间中央沉吟着,思考要如何回答庆帝的问题。
他这个学生倒真是有魄力,甚至有些过头了,任谁也想不到庆帝问顾晨涵之后谁能当起治理柳国的大任时,她竟然能直接推荐柳国的太傅许仁。
许仁与李太傅师出同门,但最后却为不同的君主效力,想想当初二人一同出师时许下的豪言壮志,在想想如今的情形到是令人忍不住的唏嘘。许仁的能力他自是知道,可他毕竟曾经为柳国皇室效力。如今庆帝询问他的意见,李太傅也摸不准庆帝到底是如何想的,沉吟了一会便实话实说。
“以许仁的才华治理一州之地自然没有问题,此人虽然有些古板,但不至于不懂变通,如果圣上当真有这个意思,他也未必会拒绝。”
“秦爱卿怎么看?”
一直低头不语的中书令闻言上前两步回到:“许仁与李太傅齐名,都是当世的大儒,且师出同门,下官自然是信任他的能力。但是许仁毕竟效忠的是柳国皇室,让他掌握了大权,难保会生出不臣之心。”
中书令说的正是如今朝堂上争论最大的问题,许仁的确名满天下,多为读书人所敬重,但他之前也的确是效忠的柳国皇室,因此很难保证他的忠心。自然,也有人敬佩许仁的学识与为人,因此赞同这件事。
相较于朝中的争论不休,庆帝却仿佛心中早有定论。
听了中书令的话,庆帝又将视线转向了顾程奕:“你觉得如何?”
顾程奕想了一下答道:“正如各位大人所说,许仁的才华与名声毋庸置疑,况且他作为柳国人治理那里也更容易被百姓接受,免去了互相之间的对抗。唯一的问题便是难以保证他对我大周的忠诚。但这点其实也没什么问题,毕竟他是一个文人,只要我们将兵权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也就不怕他做出什么小动作。”
“父皇,您曾说过要招揽天下贤才。如今便有一大才放在您的面前,您怎么能因为尚未发生的事情便浪费了一位大才。”
顾程奕这番话说到了庆帝的心底,他是爱才惜才之人,早就有意招揽许仁,但遗憾的是对方却投靠了柳帝那边,如今好不容易有了机会,顾晨涵与顾程奕到是与他想到了一起。
他这一双儿女,还真是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