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107章 初生牛犊(2 / 2)人在西晋,狠抓教育首页

南北朝时候,南朝的文化也认为自己优于北方。可是对撞之后,这些所谓的新道路,最终都会败在北方农战主流下,这种农战,也就是商鞅以来的编户齐民。

编户齐民积聚了全国的力量去打仗,各自为主的歪路无法爆发与之相抗的力量。

新楚在北方立住脚跟之后,聚集了秦州的大量汉人,给他们提供粮食农具,让他们在安全的区域耕种。

为此和秦州的氐族部落交战过几次,现在新楚正在讨论怎么对待这些人。

要在北方立足,难度很大,这里也比较危险,如果这些汉族聚居地继续扩大,就会引起关中的晋国势力不满。

这个地方也不平静,谁知道麹允这些汉人势力能守住关中多久,有秦岭的阻隔,新楚现在很难短时间内对山这边进行大量的援助。

最后新楚还是决定将这些百姓送到汉中,前提当然是这些人愿意加入新楚。

保留一部分人,在这边组建新的牧场,要在北方战斗,没有骑兵不行。

秦州的百姓在永嘉之后,大都是组建成居民自治的堡垒,和新楚接触之后,很多人都投向了新楚。

加入了这边,安全很多,尤其是去了新楚的地盘,生活的质量更好。

留在原地,迟早被战火吞没。长安那边,大士族还有一些,这边的社会秩序已经崩坏了。

“刘旅长,汉中那边来新消息了。”一个通信兵跑过来,把信递给刘武。

刘武看完之后,叹了一口气。

“上面看来的不会在北方投入太多。”刘武很难受,他们在这边,屡战屡胜,不趁机扩到地盘,很可惜。

他在南阳做骑兵,很有经验,也立有战功。可是现在在南阳,现在没有什么实战机会。旁边是晋国,大家目前联系都没有。

“国防部要培养士兵的实战经验,可是又要限制战争的规模,这很难把握啊。”董封说道。

“这也没办法,政府从成立之初,就开始大力投入教育,听说现在南郡,成都郡,巴郡,汉中郡,武昌郡这几个郡,已经在扩大教育的规模了。

六岁的孩童,无论男女,必须送去学校上学,违反要判刑的。可以预见,明年也是这样,教育的规模只会扩大,不会缩小。”

“就应该这样,人多有什么用啊,要经过教育,成为有用的人才,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。

就像打架,人才有限,几百个人里面,可能才会出一个人特别强壮勇武的人。

就像我这样的,一个人能打十几个,我高大的身板占了很大优势,这是在学宫多年来,营养跟上才能长出来的。

士族之所以比一般人更聪明,那是他们接受了教育;更强壮,那是他们吃得比一般人好。

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实力,厚积薄发,才能打出去。”董封在学宫高中毕业,之后选择进入军校学习,他们同期的学生,进入军校的有四十多人。

现在军校的教育内容还不多,他三年就完成了,因为功课优异,提前到了军队实习。

“不知道政府怎么计划的,我家是北方的难民,因为战乱逃到了南方,后来才定居在南郡。

要是政府要积累五十年,到时候我都七十多岁了,怕是打不动,早就退伍了。”

“旅长,那我不也是和你差不多吗?我们新楚这一套,开天辟地,从来没有过,如果成功了,子孙后代就能走上不一样的道路了。

按照我们新楚现在这个发展势头,现在人口增加很快,等到我们内部实力强大了,不向外扩张,都无法做到了,毕竟土地是有限的。

至于土地,土地大了,国防的投入不是更大吗?汉朝打穿西域,可是普通人,大家活得并不好啊,宏图霸业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。”

“你这小子,不愧是从小读新学长大的,我还是要向你多学习。可惜当初我家里穷,我是进入军队才开始学习的,那个时候都十七岁了,羡慕你们啊。”刘武遗憾地说道,“要不是进了军队,估计就种地种一辈子了。”

“旅长,你看你,学习学得晚,现在已经成大器了。这方圆百里,谁敢和你哔哔赖赖,毕竟你手底下可是接近万人了。

再说了,读书还可以从下一代抓起啊,学习也是终身的,只要坚持学习,没准有一天,旅长你还能去军校做教授呢,旅长你不是在军校拿到硕士学位了吗?”

刘武嘿嘿一笑,“低调,低调。我大儿子到六岁,我就把他送去南郡,我兄长现在经商,经常去江陵城。可以帮我照看一下,我侄儿早就在学宫上学了,现在读小学五年级了,还有一个侄女读一年级。

我没机会打的仗,将来就留给他们打,不遗憾的。

前提就是,在他们成长起来之前,我们必须保护好他们。你小子在我这里实习时间也到了,要不要退回汉中郡。这边太危险了,不是你这样的小牛犊该待的地方。

军校虽然两三千人,听说你们这一届,才四十多个人,精贵啊,要是你出了什么问题。李部长估计要把我的皮扒掉。”

“血与火的淬炼,才能造就勇猛的军人,入伍危险,我们都是早就知道的。

再说,精贵什么,我们第一届才四十人,我们后面一届,已经到了六十人。

现在各个重要的郡,开始小学教育了,再过十几年,我这样的军校生多的是,我们现在是抓到机会了,怎么能不努力呢。

我现在起步就是团长,估计再过二十年,军校生起步连个班长都混不上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