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术得到张昭答应出山相助答复,心中满是欢喜,脸上的笑意怎么也藏不住。他迫不及待地与张昭一同来到书房,书房中,古朴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,弥漫着淡淡的墨香,营造出静谧而庄重的氛围,仿佛在无声地见证着这场关乎天下苍生福祉的重要商议。
两人面对面坐下,袁术前倾着身子,目光紧紧锁住张昭,神色间满是急切与期待:“先生,如今我虽手握资源,却不知从何处着手,方能让庐江、汝南两地焕然一新,还望先生不吝赐教。”袁术已将暗中控制汝南之事告诉张昭,张昭见袁术将如此隐秘之事告诉自己也十分感动。
张昭轻抿了一口茶,目光沉稳而坚定,略作思索后,缓缓开口:“将军,欲兴邦治国,需从民生、经济、教育等多方面着力。首先,广招流民。当下战乱频繁,百姓四处逃亡,颠沛流离。我们可在各地要道、城门口张贴醒目的告示,承诺为流民提供安身之所、衣食之资,吸引他们前来。”说着,张昭用手在书桌上轻轻比划着,似乎在勾勒着流民归乡的场景。
袁术微微点头,眼中透露出认可,追问道:“那流民来了之后,又该如何安置?”
张昭胸有成竹,继续说道:“其二便是开垦荒地。陈家隐匿的几百万亩良田以及其他无主之地,皆是宝贵资源。可将这些土地划分成小块,分配给流民与士兵耕种。如此一来,既能解决流民的生计问题,又能增加粮食产量,保障军粮供应。”
“妙哉!”袁术忍不住拍手称赞,“只是耕种之事,需有精通农事之人指导才好。”
张昭微笑着回应:“将军所言极是,这便是其三,设立农官。在各地挑选那些经验丰富、熟悉农事的老农,担任农官,指导百姓耕种,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,如合理密植、适时灌溉等,提高粮食的产量与质量。”
袁术连连点头,认真聆听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“再者,兴修水利也至关重要。”张昭接着说道,“修建堤坝、沟渠,既能在雨季防洪排涝,又能在旱季引水灌溉,确保农田旱涝保收。”说着,他拿起桌上的纸笔,简单绘制了水利设施的草图,向袁术详细解释。
袁术凑近细看,恍然大悟:“原来如此,有了完善的水利设施,百姓便能安心耕种了。”
“除此之外,还需轻徭薄赋。”张昭神色严肃,语气诚恳,“减轻百姓的赋税与徭役负担,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,安居乐业。只有百姓生活富足,社会才能稳定。”
袁术若有所思,微微皱眉:“可如此一来,府库收入怕是会减少。”
张昭笑了笑,耐心解释:“短期来看,府库收入或许会有所减少,但从长远来看,百姓富足后,生产积极性提高,经济繁荣,税收自然会增加。而且,百姓安居乐业,也会更加拥护将军。”
袁术听后,心中豁然开朗,不禁对张昭的远见卓识深感钦佩。
“教育也不容忽视。”张昭继续说道,“开办学校,在各地设立学堂,聘请有学识的先生,教授百姓子弟知识。培养人才,方能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。”
袁术点头表示赞同:“先生所言甚是,只是办学所需的师资与经费,该如何解决?”
张昭不慌不忙,缓缓说道:“可从当地的乡绅富户中募集资金,同时,也可选拔一些学有所成的学子,担任先生。如此,既能解决经费问题,又能为学子提供就业机会。”
“先生考虑周全,令人佩服。”袁术由衷赞叹道。
“另外,稳定物价和安抚商贾也极为重要。”张昭接着说,“设立专门机构,管控市场物价,防止商人哄抬物价,扰乱市场秩序。同时,鼓励商业发展,保护商人利益,促进各地物资流通,这样才能繁荣经济。”
袁术听完,激动不已,站起身来,双手抱拳,对着张昭深深一揖:“先生所言,句句在理,皆是治国安邦之良策。有先生辅佐,何愁大业不成!我这就安排人在汝南、庐江两地实施,相信不久之后,两地定能焕然一新。”
两人又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,直至天色渐暗,才意犹未尽地结束了这场商议。
此后,袁术迅速安排人手,按照张昭的建议在汝南、庐江两地展开行动。一时间,两地百姓响应热烈,流民纷纷涌入,荒芜的土地被开垦,学校朗朗书声,市场一片繁荣。不久之后,两地人口剧增,民生安稳,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治,袁术的势力也因此愈发强大,在乱世之中站稳了脚跟,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