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四十一章 诸侯推诿先锋,孙坚勇挑重担(1 / 2)我是袁术袁公路首页

东汉末年,汉室衰微,董卓专权,祸乱朝纲,天下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。各地诸侯纷纷揭竿而起,意图讨伐董卓,匡扶汉室。一日,各路诸侯在一处宽敞的营帐之中会盟,商议讨伐大计。营帐内气氛凝重,众人神色各异,却都怀揣着对董卓的愤恨与各自的心思。

会盟之后,诸侯们升帐议事。只见袁绍身着华服,神色威严,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起身。他拱手向四周一拜,声音洪亮地说道:“袁绍不才,承蒙诸公厚爱,奉为盟主。然国有国法,军有军规,有功必赏,有过必罚。望诸公约束诸军,勿要违犯,不然到时军法无情,我袁绍也只能无可奈何。”

“我等敬遵盟主号令。”诸将齐声应道,声音在营帐内回荡,气势颇为雄壮。

袁绍微微点头,神色稍缓,接着说道:“好,三军未动粮草先行。袁术袁公路,念你深通兵法,今令汝总督粮草,拨付各军,如有差池,唯你是问。”

袁术闻言,急忙出列,拱手行礼道:“喏,敬遵将军号令。”他心中暗自得意,粮草总督一职,虽责任重大,却也掌握着实权,想着日后在军中的地位又能更上一层楼。

安排好粮草之事,袁绍目光炯炯,看向众人,高声问道:“我等整军备战,发兵洛阳,何人可为先锋?”

此言一出,营帐内顿时一片寂静,众人面面相觑。过了片刻,曹操轻抚胡须,缓缓说道:“盟主,曹某所部虽精锐,但此次会盟,各路诸侯皆有实力,先锋之位,还是另选他人更为妥当。曹某愿在后方为大军出谋划策,全力支持。”

公孙瓒也站起身来,双手抱拳说道:“袁盟主,我公孙瓒远来此地,兵马疲惫,且对这一路地形不熟,恐怕难当先锋大任。还是请其他英勇之将担此重任吧。”

孔融也跟着拱手道:“袁公,我孔融向来以文治为主,麾下兵马在作战经验上有所欠缺,先锋一职,实在是有心无力啊。”

袁绍的脸色愈发难看,他的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,心中满是失望与焦急。就在这时,坐在一旁的孙策用手肘轻轻碰了碰孙坚,低声说道:“父亲,此乃大好时机,我们若能拿下先锋之位,定能在诸侯中崭露头角,为日后的大业奠定根基。”

孙坚微微皱眉,小声回道:“伯符,这先锋责任重大,稍有不慎便会损兵折将,不可贸然行事。”

孙策却一脸坚定,眼中闪烁着光芒:“父亲,公瑾和子敬早已谋划妥当,他们定会全力辅佐您。况且,以我军的实力和士气,定能旗开得胜。”

孙坚心中一动,想起周瑜和鲁肃的足智多谋,又看了看周围诸侯畏缩不前的模样,心中有了决断。他站起身来,快步出列,高声道:“末将愿往。”

众人循声望去,原来是孙坚。孙坚,字文台,容貌不凡,目光如炬,周身散发着一股英勇之气。袁绍大喜,赞道:“好,文台勇烈,可当此任。”

孙坚领命后,回到自己的军营。他招来诸将,心中对儿子孙策之前在大帐中叫自己抢下先锋一事仍存疑惑,便看向边上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年将领问道:“伯符,刚刚在大帐,你叫我抢下先锋是为何?”

孙策,字伯符,虽是少年,却已英气逼人,他呵呵一笑,答道:“呵呵,父亲,这是公瑾和子敬的意思,你问他们吧。”

原来,中平元年(184),孙坚被朱儁推荐为佐军司马攻打黄巾。当时,孙策和母亲、幼弟留在寿春居住。孙策十几岁时,便在寿春结交名士,凭借着自己的聪慧与豪爽,已小有名气。舒县人周瑜,慕孙策之名,专程到寿春拜访。周、孙两人同岁,且均少年有志,英达夙成。二人于寿春一见如故,便推诚相待,结为莫逆之交。之后,周瑜又介绍好友鲁肃与孙策相识,三人意气相投,很快便结为好友。

时光荏苒,到了中平六年(189),周瑜劝孙策将母亲和弟弟移居到区阿安顿好,相约鲁肃西去长沙投靠孙坚。孙策应允。待他们到了长沙,此时袁术已经击败刘表,占据大半南阳。刘表不甘示弱,邀请孙坚攻伐袁术,并许下事成之后表孙坚为南阳太守的诺言。孙坚有些意动,然而,周瑜和鲁肃却极力劝阻。

周瑜神色严肃,说道:“方今袁术举义,天下相应,攻打袁术,是为不义。董贼欺凌汉室,将军无动于衷,是为不忠。袁军骁勇,将军以弱击强,是为不智。袁术虽据南阳,却未自领南阳,将军轻起战乱,百姓流离失所,是为不仁。此不仁不义不忠不智之举,将军认为胜算几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