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末年,汉室衰微,董卓专权,祸乱天下。各地诸侯纷纷起兵,组成联军,意在讨伐董卓,匡扶汉室。联军在汜水关下已僵持三月有余,却毫无进展,士气渐显低迷。
这日,晴空万里,阳光洒在联军的营帐之上,却驱不散众人心中的阴霾。袁术匆匆走进袁绍的营帐,神色间带着几分急切与兴奋,一见到袁绍,便拱手说道:“盟主,我欲领军秘密攻打荥阳。一旦夺得荥阳,就可直扑虎牢关,如此一来,汜水关孤立于外,必然不攻自破。”
袁绍听闻,眉头微微皱起,眼中闪过一丝忧虑,缓缓说道:“可是荥阳之险不下汜水关,皆有大将徐荣驻守,易守难攻。并且我军一旦移军,必然会被董卓发现,到时恐怕又是和汜水关一样,陷入苦战却毫无所获。”
袁术胸有成竹,向前一步,解释道:“所以我只带本部军马,假装北上冀州押运粮草,乘机攻打荥阳。如此一来,董卓便难以察觉我们的真实意图。”
袁绍面露犹豫之色,迟疑道:“这……你走之后粮草怎么办?”
袁术连忙说道:“所以麻烦盟主派军都督粮草,最多5日,我攻破荥阳,到时一切就迎刃而解了。”
袁绍沉思片刻,最终还是点了点头,说道:“好吧。”
袁术拜谢后,匆匆离去准备出征事宜。待袁术走后,三名文士从内帐缓缓走出。袁绍看向他们,问道:“元图,公则,子远,你们怎么看?”原来这三人是袁绍找来询问攻打汜水关计策的许攸、逢纪和郭图,只因袁术突然到来,便先躲在帐后。
许攸目光闪烁,率先开口:“计是好计,成功可能很大,主公可以配合。此计若成,我军便可打破如今的僵局,直捣董卓老巢。”
逢纪却神色凝重,缓缓说道:“主公,袁术本来就颇有人望,此计若成,恐怕……”他顿了顿,见袁绍眉头紧皱,接着说道:“昔日酸枣会盟,诸侯齐举袁术为盟主,完全忘记主公才是袁家长子。若袁术此番再立大功,其威望恐将盖过主公。”
袁绍闻言,脸色微微一变,皱眉说道:“元图,你过了。”随后又看向郭图,问道:“公则,你看呢?”
郭图心中暗自揣摩袁绍的心思,却一时难以捉摸,斟酌着说道:“主公,那要看在您心中士族首望重要还是攻克汜水关重要?”
袁绍目光一凛,追问道:“士族首望如何?攻克汜水关又如何?”
郭图清了清嗓子,有条不紊地说道:“想要尽快攻克汜水关,可以依计行事,借助袁术之力打开局面。如要稳固士族首望,只要秘密派人将袁术之计告诉董军,袁术必败。世人敬重袁术,皆因其战功显赫,一旦战败,必然令世人失望。以主公名望,必然成为天下士族之首望。”
袁绍听完,微微思索,缓缓说道:“汜水关早晚必破。”
三人闻得此言,心中顿时明白袁绍打算出卖袁术。逢纪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,许攸则微微摇头,面露无奈,郭图不动声色,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。
“嗯,下去准备吧。”袁绍挥了挥手,示意他们退下。三人齐声应道:“诺。”
几日后,袁术领着三万马步军踏上了前往荥阳的征程。一路上,军旗飘扬,马蹄声阵阵。袁术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,神色冷峻,心中既有对此次行动的期待,又隐隐有些不安。
不二日,大军便到达荥阳城下。袁术望着眼前高大坚固的城墙,心中暗自感叹:果然是易守难攻之地。他当即派人进城前去劝降,使者来到城下,仰头高声喊道:“城中军士听着,董卓在东京欺凌天子,我主率义兵而来,快快投降,免受刀兵之苦!”
话音刚落,城上出现一员大将,正是徐荣。他身材魁梧,满脸横肉,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凶狠与坚毅。徐荣冷笑一声,大声回应道:“袁术,不要白费心思,要想夺取荥阳,还是真刀真枪来夺吧。带上来!”不多时,城上押来十余人,袁术定睛一看,正是自己提前派入城中的百余奸细中的十余人。
徐荣大声说道:“你想靠百余人打开城门,就别痴心妄想了,斩!”随着他一声令下,十余人瞬间身首异处,鲜血溅满了城墙。
袁术见此情景,眉头紧紧皱起,心中暗自叫苦,问道:“此何人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