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46章 佞臣进谗言 忠将陷冤屈(1 / 2)我是袁术袁公路首页

徐荣此时已抵达荥阳,然而城中兵士寥寥,不足两千人。他的心中满是对董旻的担忧,这担忧如同一团乌云,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。董旻虽行事莽撞、刚愎自用,但毕竟是董卓的亲兄弟,在这个任人唯亲被视为理所当然,甚至是一种良好品德的汉末士族时代,董旻的身份举足轻重。徐荣深知,若是董旻遭遇不测,自己恐怕也难以置身事外。

他一边有条不紊地派人安排城防,命士兵们检查城墙的防御工事,准备好滚石、檑木、弓箭等守城器械,将城内的青壮年组织起来,协助士兵守城;一边派遣得力的探子,快马加鞭地去探查董旻的消息。他满心期许着董旻能够旗开得胜,凯旋而归。但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将领,他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,万一董旻兵败,他必须提前谋划应对之策。

为了补充军中的物资,徐荣派遣上千士兵带着民夫前往袁术的大营,整理收缴来的钱粮。这些钱粮对于如今兵力薄弱的他们来说,无疑是雪中送炭。而他自己则留下了近两千兵士,坚守在荥阳城中,时刻关注着城外的动静。

徐荣的谨慎和未雨绸缪没有白费。没过多久,前方就传来了董旻战败的噩耗。听到这个消息的瞬间,徐荣的心中五味杂陈,既有对董旻刚愎自用的痛恨,又怀着一丝希望,盼望着他能平安归来。他深知,董旻是董卓的亲兄弟,在这个时代,任人唯亲的现象屡见不鲜。从汉室以来,皇室分封兄弟为天下侯国,汉初皇室旁系诸侯王势力日渐膨胀,让汉室天子头疼不已,直到武帝推行推恩令才有所好转;司马氏建立晋朝后,同样分封子弟。“举贤不避亲,上阵父子兵,兄终弟及”等观念深入人心,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董旻的身份就像是一道无形的枷锁,束缚着徐荣。

再者,徐荣原本认为,即便董旻战败,凭借着数万西凉健儿的勇猛,起码也能带回万人,这样一来,荥阳就有足够的兵力坚守,等待董卓的援兵。在收到董旻败北的消息时,他就已经快马加鞭向董卓求援了。然而,现实却如同一记沉重的耳光,将他的希望彻底击碎。

徐荣远远地看见董旻向着荥阳狼狈败逃而来,身边的士卒竟然不足一千。他微微皱眉,心中惊骇不已。数万大军去追逐两万败军,竟然落得如此惨败,这实在是他始料未及的。他深知,如今的荥阳城兵力空虚,一旦袁军乘胜追击,后果不堪设想。于是,他急忙下令,紧闭城门,不许任何人打开。

董旻赶到城前,看到城门紧闭,而袁军眼看就要追来,顿时大怒。他正要大声呵斥,这时城门缓缓打开。他心中一喜,以为徐荣改变了主意,急忙下令军士进城。原来,徐荣本先是命令王方在城门接应董旻,想着王方本是董旻的部将,或许可以安抚董旻的情绪,让他冷静下来。可没想到董旻竟然败得如此惨烈,袁军又紧追不舍,他担心袁军乘机夺城,于是临时改变命令,不许开城门。

然而,徐荣忽略了西凉军中复杂的派系林立的局面。王方是董旻一派的核心成员,他心里清楚,董旻一旦战死,自己在军中必定会被边缘化,甚至可能在激烈的派系争斗中惨死。权衡再三,他最终还是决定违抗徐荣的命令,下令开城。董旻进城后,王方急忙上前说道:“将军,荥阳已不可守,我们必须即刻离开。”

董旻心中明白,如今的荥阳只有两千兵士,根本无法抵挡紧追其后的袁军。他无奈地点点头,随即同王方穿城而逃。

此刻,徐荣身着一身白色轻甲,身姿挺拔地站在城墙上,神色却难看至极。他眼睁睁地看着袁军顺着董旻逃跑的路线,如潮水般杀进城中。尽管他已经命令弓箭手放箭,一时间,城墙上万箭齐发,箭雨如蝗般射向袁军,可袁军人数众多,前赴后继,终究是无可奈何。

就在徐荣焦急万分之时,探子匆匆来报:“将军,董将军和王将军带着本部兵马从西门逃走了!”

“什么,竖子误我!”徐荣听闻,顿时大怒。他万万没想到,董旻和王方竟然如此不顾大局,弃城而逃。他心急如焚,急忙下令撤退。可此时袁军已经大部分进城,董旻和王方又带走了五百原先荥阳城中的军马,整个荥阳重镇只剩下一千五百多士兵,而且还要分散守护四个城门。再加上董旻和王方这一逃,城中人心惶惶,士兵们士气低落。袁军一进城,城中守军便一哄而散。

徐荣刚一下城墙,就与赵云狭路相逢。论统帅数万大军,在决战旷野之上,此刻的赵云远远不是徐荣的对手。但若是单骑决战,徐荣拍马也比不上赵云。两人交手不到十个回合,徐荣便被赵云打落马下,士卒们一拥而上,将他生擒。随着徐荣被擒,荥阳彻底落入袁术手中。如此一来,汜水关的门户大开,已难以坚守。

董旻和王方领着千余败军,一路马不停蹄地过了虎牢关,向着洛阳奔逃而来。一路上,残兵败将们神色疲惫,脚步踉跄,马蹄扬起的尘土仿佛也带着无尽的颓丧。王方跟在董旻身旁,看着董旻紧锁的眉头和满脸的憔悴,心中暗自盘算着,他深知这次大败,自己和董旻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,必须想办法摆脱困境,而将责任推到他人身上,无疑是一个自保的好办法。

终于,王方按捺不住,忧心忡忡地对董旻说道:“将军,今日我们败北,主公必然怪罪,我等恐有杀身之祸啊。”王方的声音低沉而焦虑,在空旷的行军队伍中,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颤抖。